导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10年来,随着铁矿石的价格不断攀升,铁矿石在钢材成本中的占比已高达40%-50%,铁矿石价格的波动已经直接关系到钢材价格的涨跌。
尤其是中国作为一个贫铁的国家,国内铁矿储量低、品位低,这就造成了国内钢铁企业对海外铁矿石的高度依赖性。即使中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对铁矿石定价却没有话语权,这种局面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因此探究铁矿石定价机制的原理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铁矿石。
行业特征
首先,铁矿石开采业具有资本高度集中、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等特征,同时由于开采的矿石单体重量大且开采量大,需要稳健的物流运输保障。因此行业新进入者不仅要寻找到可开采的矿脉并取得开采权,还需要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保障物流运输,其中就涉及公路、铁路、电力、供水及运输港口等。由此可见,铁矿石开采业极具垄断性,并不是一般的企业可以介入的。
其次,铁矿石的价格对经济增长具有高度敏感性,宏观经济的变动对铁矿石的价格的影响颇为巨大。铁矿石几乎98%的使用都被用于生产炼钢,而大多数钢材制品都是经久耐用的,一旦投入使用,短期内不存在更换的需求。而钢材的使用则又集中于建筑行业和制造业,如果没有新的楼盘进行开发,没有新的厂房进行扩张,没有新的基础建设进行投资,那么也意味着没有新的钢材的需求增长,也没有新的铁矿石需求。因此,经济增速的变动将会直接影响铁矿石的需求。但正如前文所说,铁矿石行业投资大周期长,因此短期来看铁矿石的供应较为刚性。
综合来看,较大的前期投入和对经济的高度敏感性,使得铁矿石行业有较强的周期性。就会出现,在经济繁荣时,市场短期内供应无法增加,铁矿石价格上涨带来超额利润;而在经济萧条时,市场短期内供应无法减少,铁矿石价格出现崩盘式下跌,市场迅速出清。正是由于铁矿石行业如此特征,使得其定价机制也十分特殊。
定价机制
在20世纪60年代,铁矿石矿山大多数是由钢厂直接投资兴办,但伴随着美国和西欧城市化进程的完善,投资矿山所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而此时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阶段,大量需求钢材,因此在当时“逆势”加仓,积极投资开发海外铁矿石资源,收购合并各大矿山股权,其中三井物产成为世界第四的控股铁矿产量的企业。这个过程中,随着日本工业化及全球化贸易的快速发展,依托于海运的铁矿石贸易也逐渐成熟,年度长协定价模式也逐渐形成。
长协定价即,铁矿石供需双方通过长期协议(五年以上,甚至长达二三十年)“定量不定价”,价格一年一谈,首发价格确定后,其他矿山及钢厂只能被动跟随。供应方主要由三大矿山组成,即澳洲的必和必拓(BHP)和力拓(RIO),及巴西的淡水河谷(VALL),而需求方则是由亚洲市场代表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钢铁、欧洲阿赛洛。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通过长协定价模式,铁矿石的价格表现都较为平稳。但是进入21世纪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国家崛起,掀起了新一轮的工业化发展,钢材及铁矿石的供需格局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钢铁的产能在短期内急剧扩张,使得铁矿石产量远远无法满足当期需求,叠加海运费同期上涨,使得铁矿石的现货价远远高于长协价,矿山集团为了各自利益争夺市场,纷纷寻求新的定价模式,传统长协定价模式被打破。
长协定价模式被破坏后,铁矿定价机制变得越来越灵活,各大矿山开始推出新的定价模式,在此背景下,指数定价应运而生,持续至今。当前主流指数有:美国普氏价格指数、英国环球钢讯TST指数及英国金属导报的MIBIO价格指数。2013年大商所上市铁矿石期货,第二年7月日照钢铁就签订首个铁矿石基差贸易合同,现在基差定价也是国内主流现货贸易采取的模式。
回顾铁矿石的定价历程,可以发现,铁矿石的定价并非完全“市场化”,它高度的垄断特性,使得其定价模式有区别于原油这类垄断行业的定价模式。原油定价通过多个市场化阶段,最终形成当前的期货定价体系。而铁矿石目前还未形成成熟的衍生品市场,因此在长协定价体质崩溃后,通过指数定价过渡,但指数定价又极易受到人为影响,因为它只关注矿贸商之间的现货销售,忽视了以长协采购为主的大量铁矿贸易,因此这种定价模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现在,随着期货市场的不断完善,大商所铁矿石期货在未来的铁矿定价贸易中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结论
对于不成熟的期货品种或者尚未得到广泛认可的初级产品来说,其价格由市场上的主要买方和卖方谈判进行交易。
对于发达期货市场的成熟品种来说,其价格基本上由最著名的期货交易所标准期货合约的价格决定。例如国际铜价主要是由LME铜期货价决定的。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娱乐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