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系列海报 来源/上海体育
(资料图片)
8月7日,迎来首个“体育宣传周”。上海体育博物馆联合上海音像资料馆推出上海体育人宣传企划《时间的赛场》。在接下来的一周中,小体每天为大家介绍一位老一辈体育工作者。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深耕多年,为体育事业奉献了一生,下面通过他们本人的口述,了解上海体育的“前世今生”。第一期嘉宾为徐寅生。
我从小就喜欢打乒乓球
小时候放学以后,大家在胡同里面玩,有一种活动就是打乒乓球。它比较方便,在地上拿粉笔画一个框作为桌子,中间拿两块砖,作为球网。乒乓球,在当时价格不高,大概一角多,或者便宜一点。球打破了,或者踩瘪了,就放在开水里面泡一泡。我就将零用钱集起来,买了一个乒乓球,大家都围着你转呢。乒乓球板就是木板,自己找一块木板锯一锯就行了。所以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打乒乓球的。
“十二大板”的由来
初中的时候,没有教练,我自己练发球玩,从左边到右边去用力,所以我球的方向不一样。后来发现我发出去的球,到了对面速度比较快,并且球会往外拐,这个是我自己学的。1956年,罗马尼亚队刚刚参加东京世界锦标赛,获得了世界亚军,到上海来访问。上海体委为了培养一些年轻人,让我上。打双打的时候,我把这个发球用上去了。对方老兄根本不注意,一接没接到,出个洋相。
十二大板,我是在一比零,输一场的情况下跟日本队的星野打,压力比较重。日本运动员喜欢冒险打法。具体来说,当对方运动员领先时,日本队便会加强攻势,此外,他会放高球。所以当我领先时,我便记住他们的打法。后来我就先主动进攻,不让他们进攻。那么我进攻了以后,他出一个防守,防守以后他就会放高球。我就不急于求成,慢慢地扣。他放了十三板,第十三板他失误了,于是就造就了“十二大板”。
乒乓球改革的先行者
后来我当国际乒联主席的这两年里面,为了使得乒乓球技术能够更有观赏性,想把球的速度跟旋转适当地降低一点,能够使得比赛看得更加精彩,搞了一个改革,把乒乓球的尺寸放大一点。国际乒联成员都很赞成,我提出来这个建议以后,一定要有人去做。我就连夜联系上海红双喜老总楼世和,看红双喜能不能先做。因为我也不知道要做一个球有多困难,他要改生产线,模具要重新开,需要花钱的。但是楼总很支持,说“我们干”。改大了以后,做了一些球送给国际乒联,国际乒联再分发给各个协会,让运动员们去试验,看看效果怎么样。那么我后来卸任了,在我的接班人的任期期间,他把各种各样的数据给大会做了公布。那么最后大家都同意通过,从效果来看还是好的。
上海体育未来无限
希望我们年轻一代,从小热爱体育,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有培养前途的,可以走体育专业化的道路。但是不要忘记,还是要学习,我们提倡体教结合,不要押宝都押在体育上,就不学习了,这是不行的。只有提升了文化水平,才能够理解体育方面的各种规律,才能够分析形势,怎么来提高技术,怎么来加强训练,制定科学训练方法。我们上海的体育有很好的基础,党和政府、广大人民群众支持,所以希望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不断地出现一些年轻的体育方面的接班人,把上海体育好的势头一直保持下去。
徐寅生简介
徐寅生,1938年出生于上海,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中国乒乓球运动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是第26、27、28届世乒赛男团三连冠主力,后任国家队教练。任国际乒联主席期间,推动乒乓入奥,并且主导推动40mm大球改革。
《时间的赛场》上海体育口述历史项目介绍
上海,中国近代体育的发源地。自开埠以来,上海体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近代体育仅在租界侨民间传播到全民健身的普及,从不允许华人参赛到世界赛场摘金夺银……这离不开一代代上海体育人的贡献,他们在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之路上不断奋进和探索,他们是上海体育发展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从2021年末开始,上海体育博物馆和上海上海音像资料馆共同合作,以“口述历史”为切入点,对上海著名体育运动员、体育事业管理者、体育学者和社会参与者进行口述采访,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体育事业的发展之路,共赴波澜壮阔而又扣人心弦的时间赛场。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娱乐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